刊海纵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信息来源: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1-03-10 浏览次数: 10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论文目录、摘要及关键词


·“新时代”思想理论研究·


马克思对三种共同体的历史审视及当代价值

(田江太)


·政治学研究·


论列宁对俄国民粹派“小事情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杨文亮)



·法学研究·


功利原则简释

(翟小波)


反思法学的实践性

(董 敏)


论预约合同的违约责任

(陈峻阳)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社交行为与家庭农场经营关系———基于Multi-Agent的仿真分析

(梁瑞华)


媒体智能化内涵与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蔡 霖,任锦鸾)


主要利益相关者对慈善组织参与扶贫的影响与合作对策

(丁辉侠,赵 冰)


辟谣力度的概念、维度及其对辟谣效果的影响

(刘中刚)


·历史学研究·


从出土唐代墓志看唐人的史学修养及其著史活动

(马 强)


谶纬乱经:东汉帝王与士人“天命”解释权之争

(侯捷飞)


·文学研究·


“莎士比亚研究”专题(2篇)

(主持人:李伟昉)


《裘利斯·凯撒》:“诗与哲学之争”的隐微书写

(于艳平,李伟昉)


历史上真实的亨利八世与莎剧中时空错乱的戏说

(傅光明)


回归儒学的救赎之路———以森鸥外《蛇》的隐喻解读为中心

(周异夫,吴 丹)


巴什拉想象哲学与当代间性文学批评

(张璟慧)


被建构的隐喻:瘟疫史的文学书写———以《白雪乌鸦》为例

(郭旭东,曹漪那)


唐宋汴水诗词探论

(史 悦)


·语言学研究·


主观极量义构式“A 了去了”的来源及双“了”构式的历时演化

(陈昌来,陈红燕)


·教育学研究·


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分布特征与主题变迁———基于 CSSCI(1998-2019) 来源期刊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杜 静,张抗抗)

  

·编辑学研究·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纪念本刊编审张如法先生编辑学研究”专题(2篇)

(主持人:姬建敏)


论张如法的编辑学研究

(王建平)


文化组构:一个严谨的编辑学概念

(王华生)


·“新时代”思想理论研究·


田江太

马克思对三种共同体的历史审视及当代价值

摘 要:马克思对共同体的考察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其历史演进和变革的,认为共同体的历史形态有三种: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资本作为抽象统治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以自然关系为基础,以人对人的依附性为特征;资本作为抽象统治的共同体以资本关系为基础,以人对物的依赖为特征;真正的共同体以人的本质关系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特征。马克思对共同体的历史性考察深入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之中,以三种社会历史形态作为划分三种不同性质共同体的重要依据,以人的发展作为考察共同体历史发展的主线,通过对三种不同性质共同体的历史性考察揭示了共同体变革的内在动因和演化逻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命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是一个具有重要时代价值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资本作为抽象统治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政治学研究·


杨文亮

论列宁对俄国民粹派“小事情理论”的批判与重构

摘 要:“社会主义日常论”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重要观点,它与列宁对民粹派“小事情理论”的认知转换相伴而生,其形成标志是“把社会主义拖进日常生活”主张的提出。“社会主义日常论”体现了列宁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调动建设者积极性的关系问题,即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利益的满足,坚决反对借社会主义湮没个体利益;同时,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列宁在对民粹派“小事情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建构出的“社会主义日常论”,不仅对列宁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政权的巩固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列宁;民粹派“小事情理论”;国家治理;个体利益;社会主义原则


·法学研究·


翟小波

功利原则简释

摘 要:功利原则也称最大幸福原则,它根据每个行为貌似拥有的增加或减少利益相关方的幸福的倾向来赞许或批评这个行为。对一个行为的道德评价是以对它的功利性的反思为基础的。功利性是该行为的增加利益相关主体的幸福的属性。根据功利原则,围绕应该与不应该、正确与错误的争议是可以凭理性来解决的问题。功利原则预设了平等原则,后者是内在于前者之中的。功利原则以心理快乐论为基础,可以被理性人所接受。依据功利原则而进行道德选择实质上是一个计算问题。这种计算是以导致大家共享的苦乐的、类型化的资源为材料的、大体上可靠的计算。快乐和痛苦只是量的问题,没有质的差别。道德和智慧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道德的人可以认识到个人快乐与群体快乐的一致性,明白自己真正和长远的利益。

关键词:功利原则;最大幸福;心理快乐论;计算


董 敏

反思法学的实践性

摘 要:当代中国法学界将法学看作具有实践性的学问,并将实践性理解为经世致用的研究立场、具体问题的研究导向以及价值参与的研究态度,但这是对“实践性”这一术语的误用。同时,法学家对法学自身的性质也存在误解,包括夸大法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的实践性、认为法学背离了自身原有的实践性以及主张通过实践检验法学知识的正确性。要准确理解法学的实践性,必须正确看待法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法学内部的不同学科以及法学自身的知识性质。在法学语境中,实践性只能被理解为法学因其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与实践有关,但法学作为一种知识并无特殊之处,法学与实践保持距离符合其内在发展规律,法学因其知识性质而不依赖实践检验。法学与实践之间呈现出一种后者自前者间接而非直接受益的关系。

关键词:实践性;法学;法律科学;知识性质


陈峻阳

论预约合同的违约责任

摘 要:预约合同属于能够单独发生法律效力的独立合同。我国《民法典》规定了预约合同,但未明确规定违反预约合同的违约责任形式。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信赖利益保护,违反预约合同义务理应承担违约责任。对于具备强制缔约效力的预约合同,可以适用继续履行责任,其损害赔偿责任范围应根据有关履行利益的规定进行计算。对于具备善意磋商效力的预约合同,不能适用继续履行责任,其损害赔偿责任范围应根据直接损失来确定。违约金赔偿责任和定金责任,不仅可以适用于预约合同,而且其数额也是可以计算的。未来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可以作出具体规定,统一司法尺度。

关键词:预约合同;继续履行;损害赔偿;违约金;定金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


梁瑞华

社交行为与家庭农场经营关系———基于Multi-Agent的仿真分析

摘 要:内生于村庄社会的家庭农场是推动中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主体之一。鉴于社会关系对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的重要影响,相关研究认为具有强关系结构机制、信息推荐排序机制和时间密度机制的家庭农场社交行为有利于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构建涵盖家庭农场主、普通农民、土地出租者、消费者等主体类型的家庭农场社交行为与家庭农场经营发展耦合演化多主体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具有强关系结构特征、时间密度特征和信息推荐排序特征的社交行为在多数条件下能够有效推动家庭农场发展;尤其在市场供过于求、与消费者互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优势明显。

关键词:家庭农场;社交行为;仿真


蔡 霖,任锦鸾

媒体智能化内涵与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摘 要: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智能化技术为内容、平台及传播方式融合提供了动力来源。智能化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维度下,准确地识别智能化的内涵和发展程度对于国家政策制定与媒体战略选择至关重要。对于媒体智能化内涵的科学界定及对媒体智能化水平进行测度的方法与实践仍待研究,尚无媒体智能化测度指标体系。运用扎根理论和Nvivo12软件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编码梳理,在深度访谈10位专家,调研7家单位,搜集20余篇网络资料的基础上,媒体智能化的内涵和理论框架得以明确。媒体智能化测度指标体系可以从技术发展、市场表现及政策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对目前媒体智能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媒体智能化发展的政策建议需求,表明了其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媒体智能化;扎根理论;测度指标体系


丁辉侠,赵 冰

主要利益相关者对慈善组织参与扶贫的影响与合作对策

摘 要:慈善组织是中国反贫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慈善组织参与扶贫过程中,其扶贫济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支持和理解。但在现阶段扶贫过程中,慈善组织与政府、捐赠人、扶贫对象、新闻媒体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等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主动、持续的互动和沟通,影响到扶贫目标的实现。为此,慈善组织可以通过加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建立与企业捐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机制及改善与第三方评估机构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沟通方式等途径积极主动地与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合作,在实现自身组织目标的同时,照顾到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关切,从而在相对贫困时期为反贫困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慈善组织;利益相关者;反贫困;合作机制


刘中刚

辟谣力度的概念、维度及其对辟谣效果的影响

摘 要:辟谣语气的强硬程度、对谣言的否定程度、发言人的职位级别、媒体的权威性和覆盖广度等在辟谣实践中存在很大差异。提炼能够概括这些差异的辟谣力度概念,阐述辟谣力度对辟谣效果的影响及其机理;基于文献分析,界定辟谣力度的概念及维度,阐述辟谣力度在辟谣过程中受众对辟谣动机的理解、辟谣者情感态度、辟谣信息可信度感知等变量,以及受众的谣言态度及传播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识别辟谣者可信度、受众相关度、认同度、知识经验等调节辟谣力度影响辟谣效果的情境变量。

关键词:谣言;辟谣;力度;信息偏转


·历史学研究·


马 强

从出土唐代墓志看唐人的史学修养及其著史活动

摘 要:出土唐人墓志中蕴含着丰富的唐代史学信息,程度不同地涉及了唐人的史学修养、国史与私史的编修、家庭史学教育、唐代史家史著的早期流传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史学的历史语境与文化风尚。唐人墓志有不少志主生前嗜好史学、研习经史,反映出唐代士大夫普遍具有较高的史学修养。墓志中若干志主生前曾经参与编修国史或独撰史著的记录,与国史文献多可相互印证,为唐代史学史增添了新的珍贵史料,值得进一步梳理。唐人墓志中有不少文献失载的史著信息,包括一些重要史家的著述佚文,有助于推动唐代史学史上一些传统疑案的解决。

关键词:唐人墓志;唐代史学;史家佚著


侯捷飞

谶纬乱经:东汉帝王与士人“天命”解释权之争

摘 要:两汉时代士人援引谶纬解释经义,背后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帝王对谶纬大力推崇,使得谶纬之说杂入经学,实则是帝王利用权术对今古文经学进行某种程度的驾驭与引导,使得原本因学术观点不同、学派异见纷争而展开的今古文之争,性质重心发生变化,转而呈现出士人为寻求官方支持、占据学术风气主流地位而争引谶纬、附会经义的现象;另一方面,谶纬之说的大量杂入,使得经学在整体上丧失了学术纯洁性与权威性,客观上造成了“谶纬乱经”的实际状况,最终使经学走向衰亡。帝王这种倡信谶纬、引导士人援引谶纬解释经义的现象,背后存在欲以谶纬为手段,收归在西汉前期即已为士人阶层创设并持有的政权合法性解释的权力,以达到巩固集权统治的目的。

关键词:谶纬乱经;帝王;士人;政权合法性;解释权争夺


·文学研究·


“莎士比亚研究”专题(2篇)(主持人:李伟昉)


于艳平,李伟昉

《裘利斯·凯撒》:“诗与哲学之争”的隐微书写

摘 要:莎士比亚在《裘利斯·凯撒》中塑造了四个典型人物:斯多葛主义者勃鲁托斯、伊壁鸠鲁主义者凯歇斯、意志至上者凯撒与诗性哲人安东尼,并在重大历史语境中重构了他们各自的欲望、思维方式、选择、行动及命运间的复杂关系,进而实现了他对“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古老的显性问题的隐微书写。这一书写有意识地将不同思维方式固化到四个有着不同体格、性格、德行、政治智慧的典型人物之中,不仅折射出莎士比亚在“诗与哲学之争”问题上的立场与观点,而且表明他是一个将文学、哲学、政治融为一体进行综合考量的艺术大家,明显流露出他对当时英国社会的忧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问题意识。

关键词:莎士比亚;《裘利斯·凯撒》;诗与哲学之争;隐微书写


傅光明

历史上真实的亨利八世与莎剧中时空错乱的戏说

摘 要:《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亚基于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生活史,与其所属“国王剧团”年轻同事约翰·弗莱彻合写的一部历史剧。在该剧收入“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1623年出版)之前,它另有一个剧名《一切都是真的》。剧中不同的文体特征显示出,戏中场景由莎士比亚和弗莱彻分别执笔。在结构上,《亨利八世》明显具有晚期莎剧的某些浪漫特征。此外,在所有莎剧中,该剧的舞台提示最为丰富。但莎剧中的历史只是莎士比亚为舞台演出而写,绝非真实历史。本文详细梳理历史中真实的亨利八世与戏剧中莎士比亚打乱历史时空的戏说。

关键词:莎士比亚;亨利八世;原型故事;戏说


周异夫,吴 丹

回归儒学的救赎之路———以森鸥外《蛇》的隐喻解读为中心

摘 要:森鸥外作为与夏目漱石齐名的文学巨擘活跃于日本明治、大正文坛,是儒学教养深厚并接受西学的“双足”文人,同时又是兼具体制内官员与文学创作者双重身份的“两生”生活者。森鸥外的文学作品发轫于日本现实,具有深入的时代思考。在短篇小说《蛇》中,森鸥外运用关系隐喻的文学手法,在穗积家构建出天皇制国家的场域,将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时代闭塞”下“烦闷青年”的特点具化于穗积家新世代青年,描述出他们的近代自我意识与天皇制国家体制冲突中的自我主张的盲目性与冲动性,并试图通过回归儒学传统对这一时代病症予以匡正。

关键词:森鸥外;隐喻;天皇制国家;闭塞时代;儒学


张璟慧

巴什拉想象哲学与当代间性文学批评

摘 要:法国思想家巴什拉以科学哲学家的身份进入诗学领域,建立了“想象哲学”,关注人与物的相互唤醒,后期更是直接以现象学的手法宣告,想象就是存在本身。以此建立起的文学批评,摒弃批评“方法”,倡导阅读主体与作者、文本的生命融合,推进了当代间性文论,影响了西方诸多批评学派。巴什拉想象论及其文论是法国思想传统的缩影,将哲学与文学、艺术、人文相连,关注差异性,使个体性的现象学成为可能。

关键词:巴什拉;想象哲学;当代间性文学批评;贡献


郭旭东,曹漪那

被建构的隐喻:瘟疫史的文学书写———以《白雪乌鸦》为例

摘 要:书写“瘟疫”的文学创作者通常借助历史材料进入瘟疫流行的社会历史语境,通过对瘟疫流行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物经历的描述透视瘟疫产生、暴发和消退的内在理路。在此类文学创作中,“瘟疫”作为隐喻性元素出现在文学叙述中。“瘟疫”的隐喻性使其188体育_篮球比分¥app平台官网:成为一种社会建构物,而其生成逻辑正是文学书写的主要着眼点。《白雪乌鸦》以清末哈尔滨鼠疫为背景,勾勒出当时身处疫区的普通市民陷入的情感和生存困境。借助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概念,本文探讨《白雪乌鸦》中鼠疫隐喻在疫情不同阶段的流变过程,进而呼吁将疾病从道德隐喻的困境中剥离,使其回归概念本身。

关键词:瘟疫;隐喻;桑塔格;白雪乌鸦


史 悦

唐宋汴水诗词探论

摘 要:汴水是唐宋时期沟通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唐宋文人在仕宦奔竞、南来北往途中,往往因汴水起兴,抒写咏史怀古之思、表达治国理政之争、叙写酬赠送别之事、抒发羁旅行役之叹等,涌现出大量与汴水有关的诗词,并产生主题流变。在咏史怀古主题诗词中,对隋炀帝凿汴评判的态度由贬至褒,内容从评判隋帝凿汴转变为追思北宋兴亡,具有全面、客观、与时代同步的现实积极意义。汴水因与京城关联密切,在北宋诗词中产生具有时代特征的思京恋阙主题。汴水在南宋断流后升华为文学意象,在诗词中源远流长。

关键词:唐宋;汴水诗词;主题流变


·语言学研究·


陈昌来,陈红燕

主观极量义构式“A 了去了”的来源及双“了”构式的历时演化

摘 要:“A 了去了”的可替换构件为性质形容词A,固件为“了1”和“去了2”。“了1”实现“A”语义的有界化,“去了2”将“A 了”主观识解为无终点极量,共现的双“了”是“A 了去了”构式的语义算子和形式标记。与“V 了去了”相比,“A 了去了”的特征更接近“X了Y 了”,即二者都是四音节,都以双“了”为形式和语义标记,基本都作为述谓成分或独立成分,都是表达语义量级较高的主观评价。从相关构式的形式和语义特征来看,“A 了去了”是双“了”构式迎合当代语境需求,语义细化、转化、主观化的结果:“A 了去了”构式承继双“了”构式的形式、语义和韵律特征,将“去”作为语义焦点,实现双“了”构式的语义突变(“主观极量义”)、构件性质的突变(“A 了”的有界化、“去了”性质的准程度副词化)和构件语义的突变(“去了”语义的极量程度化)。

关键词:“A 了去了”;双“了”构式;构式化;主观极量;后构式变化


·教育学研究·


杜 静,张抗抗

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分布特征与主题变迁———基于 CSSCI(1998-2019) 来源期刊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摘 要:1998—2019 年 CSSCI 来源期刊文献显示,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文献数量呈增长与波动相结合的特征,研究力量趋向壮大,形成了以高影响力学者为中心的研究团队和以一流大学为主体的核心学术研究机构。研究主题随研究生教育不同阶段的发展状态发生承接、转换。研究主题的选择由突出工具理性转向兼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研究内容从注重“外部规律”转向注重“外部规律”与“教育内在规律”并举,主题变迁的动因从单一驱动转向多元促进。当前研究集中在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研究生导学关系、产教融合等方面。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研究;研究主题;学术期刊;知识图谱




·编辑学研究·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纪念本刊编审张如法先生编辑学研究”专题(2篇)(主持人:姬建敏)


建平

论张如法的编辑学研究

摘 要:张如法是河南大学编辑学研究群体中的重要一员,也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编辑学研究的杰出代表。其编辑学研究的成就主要集中在编辑学理论方面:一是明确提出了编辑工作的“三部曲”即选择、组构和完善,并认为选择、组构和完善构成了编辑工作最基本的内容,是编辑工作的使命和本质,同时也是编辑活动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二是其论著《编辑社会学》在借鉴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对编辑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探索,开创了编辑社会学新领域,赋予了编辑学研究全新视角。三是提出了编辑选择学和编辑风格的研究论题,但令人遗憾的是没有展开深入论述。

关键词:张如法;编辑学研究;《编辑社会学》;编辑学思想


文化组构:一个严谨的编辑学概念

摘 要:概念和范畴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抽象思维的起点和判断推理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之网网上的纽结。文化组构思想概念能够从分散到集中、从随意性到目的性,从编辑视角很好地对文化世界的变革和发展进行界说;从无序到有序对文化产品的编辑选择和加工过程进行很好的阐释;从不完善到完善对文化产品表达方式进行恰当的把握,其对编辑、编辑活动所进行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多层次全方位的概括与把握充分彰显了这一思想概念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建构价值,是编辑学理论认识之网网上的纽结,一个严谨的编辑学概念。

关键词:文化组构;编辑学概念;认识之网;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