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学报》2022年第03期目录及摘要
信息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2-05-08 浏览次数: 10
语言学前沿问题
中国语言和方言语种分类及编码规范问题
范俊军,肖自辉
汉语方言自动聚类与分区及相关计算方法
江 荻
社会保障研究
大病保险的减贫效果研究
———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中南,孙圣民
逻辑学
级差会话隐涵推理的若干问题探析
杨先顺
品牌营销
服务“礼”化:服务仪式对品牌体验的影响
毛立静,卫海英
色彩对加工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暖色与美味之间的直觉关系
黄 静,许新宇,费 薇
中国文学
试论自况性长篇小说中心人物对应形象的设置
王进驹,蔡瑜清
民法典实施研究
《民法典》时代下雇佣劳动法律体系之重整
郑晓珊
我国《民法典》中优良家风条款的规范效力
张 力
教育学
“双减”视域下课后服务的难点与进路
都 晓
第03期摘要
语言学前沿问题
中国语言和方言语种分类及
编码规范问题
作 者:范俊军、肖自辉,暨南大学文学院。
摘 要:语种编码广泛应用于语言资料存储和检索、语言图书馆、语言博物馆和档案馆、语言传播和使用、语言信息处理、语言资源管理等领域。国际标准ISO 639-3有关中国的语种分类和编码存在一些不足。应充分吸收国内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成果,建立科学而规范的中国语言和方言语种清单,实现定层次、定数量、定名称、定信息、定代码,在此基础上制定中国语言和方言语种编码的国家标准,提出对国际标准的修改方案,在188体育_篮球比分¥app平台官网我国的语言文字标准的国际话语中,体现我国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话语权。
关键词:中国语言和方言;语种编码;ISO 639;GB/T4800
汉语方言自动聚类与分区及
相关计算方法
作 者:江 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摘 要:本文回顾了学界对汉语方言之间相互关系的三种计量方法:特征统计、词源统计和词汇相似度计量,指出这三种计量方法采用的是非整体的、语音和词汇上受限的考察方法。文章阐述了一种更适用的计算模型,即Levanstein Distance算法(莱文斯坦距离,或称编辑距离),该方法对语言或方言之间线性字符串的语音相似性和词汇对应性具有协调功能,并蕴含特征比对和词源概率效用。本文自动分区实验汇集了南方吴、闽、粤、湘、客、赣、徽、淮8个分区的78个方言,官话方言有东北、北京、冀鲁、胶辽、中原、兰银、西南和晋语8个分区108个方言,共计186个汉语方言点。每个方言收集了斯瓦迪士100基本词,并对方言之间展开相似性计算。计算结果与传统分区基本一致,但更为精准。
关键词:汉语方言;聚类算法;莱文斯坦距离;自动分区
社会保障研究
大病保险的减贫效果研究
———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作 者:陈中南、孙圣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2012年起,中国各省市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开展了大病保险改革的政策试点。各省政策推行存在时间差异,为评估大病保险对居民家庭产生的减贫效果提供了准自然实验的条件。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微观入户调查数据,排除了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政策干扰,创新性地使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个维度指标,利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了大病保险对家庭贫困指标的影响,并使用倾向匹配得分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运用多时点DID进行拓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病保险政策会显著降低家庭处于绝对贫困的可能性,一方面通过减少患者家庭医疗开支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大病保险间接提高了家庭的劳动参与,防止家庭因为大病冲击而彻底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收入,因此政策的减贫效应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本文证明大病保险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是保障脱贫成果的重要制度支撑。
关键词: 大病保险;减贫效果;双重差分;多时点DID
逻辑学
级差会话隐涵推理的若干问题探析
作 者:杨先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本文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了级差会话隐涵4个令人棘手的问题,分别是:级差会话隐涵所隐涵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级差会话隐涵是规约隐涵还是非规约隐涵?不具有蕴涵关系的级差能产生级差会话隐涵吗?Horn级差中的词语出现在句子的不同位置能否产生相同的级差会话隐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从内容看级差会话隐涵可分为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两种,确定的级差会话隐涵为:K?ψ,不确定的级差会话隐涵为:?Kψ;级差会话隐涵是非规约隐涵;级差会话隐涵必须要求包含相关词语的语句具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蕴涵关系(也可是弱蕴涵关系);Horn级差中的词语如出现在句子的不同位置有时会出现“Horn级差逆转现象”,产生不同的级差会话隐涵。
关键词: 语用逻辑;级差会话隐涵;Horn级差;非规约隐涵;蕴涵
服务“礼”化:
服务仪式对品牌体验的影响
作 者: 毛立静、卫海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
摘 要:服务类型服务仪式作为规范性、表演性和文化性的互动形式之一,对加强品牌建设和客户关系管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消费者期望品牌不仅满足自身功能需求,更看重服务互动过程中如仪式化场景等带来的精神和情感的慰藉;另一方面,我国品牌的服务流程设计由传统的服务提供模式转向服务价值共创模式,服务仪式通过仪式场景互动可有效传递品牌理念。研究表明,服务仪式通过感官印记和会话价值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向影响消费者的品牌体验。同时,服务类型和消费者角色发挥调节作用,也即当消费者作为参与者体验享乐型服务或消费者作为观察者体验功能型服务时,服务仪式正向影响品牌体验。研究拓展了仪式在营销领域的应用范围,为企业利用仪式要素进行服务设计提供了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 服务仪式;品牌体验;价值共创;会话价值;服务类型
色彩对加工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
暖色与美味之间的直觉关系
作 者:黄 静、许新宇、费 薇,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 要:色彩作为生动的视觉符号和重要的品牌视觉资产,能够在瞬间传达多种信息,是企业与消费者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将视觉中的色彩与味觉中的美味度联系起来,探究加工食品色彩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实验一证明暖色(vs.冷色)对加工食品的购买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实验二采用内隐联想测试检验了暖色(vs.冷色)的加工食品与美味之间的内隐关联,实验三在此基础上验证了“暖色=美味”直觉对美味度感知的中介作用;实验四探讨了消费者联想学习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如果激发消费者联想到冷色与食材的关联,则将削弱暖色对美味的提示作用。本文拓展了感官营销理论,丰富了视觉与味觉内隐关联的研究,并为企业利用它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提供了导向性参考。
关键词: 暖色;美味度;加工食品;购买意愿;联想学习
中国文学
试论自况性长篇小说中心人物
对应形象的设置
作 者:王进驹、蔡瑜清,暨南大学文学院。
摘 要:清代部分自况性长篇小说为作为主人公的自况人物设置了一个对应形象,这一形象或以作者的亲友为原型,或由作者本人的某些经历和思想欲求生发。自况人物与对应形象之间或呈异构性或呈同构性或两者兼具,形成对比衬托和映照互补,有利于更鲜明地刻画人物,表现作者多层面的思想内涵和性格质素,并起到安排结构和组织故事的作用。这种创作特征反映了自况性长篇小说的某种艺术共性,体现出对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创造的新探索,显示了小说发展的新趋向,也折射出清代中后期文人对其所处的社会与人生困境的回应。
关键词:自况小说;中心人物;对应形象;原型
民法典实施研究
《民法典》时代下雇佣劳动法律
体系之重整
作 者:郑晓珊,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雇佣(劳动)法律规整一直因民事立法的绕行而深陷体系化困境。历史形成的割裂与分离,常使这种最普遍存在的社会关系身处立法的灰色地带,尚有大量漏洞乃至空白,急需借深入、细致的体系化梳理来弥补、完善。对此,学界曾一度寄众望于《民法典》立法,想借民法路径完成该整合任务。但《民法典》最终仍选择绕行。所以,只能另辟蹊径,尝试藉《劳动合同法》来实现整合:首先,需在该法内巧妙设置“链接”条款,明确其与《民法典》间的“特别—一般”关联;而后再通过法解释学,谨慎限定民法(尤其是债法)一般原理能够渗透到劳动合同领域的具体维度,防止其过渡入侵劳动法理及其规制刚性;最后,再将一直被民法遗漏的民事雇佣及诸多过渡性雇佣形态,作为典型劳动关系规整的补充形态、特殊形态,统一整理、分类,独立成章或分置于第五章“特别规定”之下各自成节,以查缺补漏,力求体系完整。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雇用合同;民法典;立法模式;立法体系
我国《民法典》中优良家风条款的规范效力
作 者:张 力,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摘 要:优良家风进入民法典,可有效化解婚姻家庭法独特的社会化要求与其并入民法典后的社会化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优良家风条款通过导入家庭在身份法上的主体地位、明确家庭关系中行为正当性判断的公共秩序范围与来源,以及制衡婚姻家庭法的财产法化倾向,可有效反映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优良家风条款的效力构成包含了旨在规制家庭权力、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的组织规范效力,以及推动道德教化的倡导性规范效力,但其核心是引导司法过程的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效力。在具体适用上,应着重实现优良家风在处理监护人“失管失教”与家庭成员造成外部损害之间的关联性证明、在合理维护家庭稳定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平衡,在限制假借身份行为谋取不当财产利益行为的功利性效力,以及在创设基于优良家风的独立法益等方面的规范功能。
关键词:优良家风;法功能;规范效力;解释论涵及
教育学
“双减”视域下课后服务的
难点与进路
作 者:都 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摘 要:“双减”政策彰显科教兴国战略目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制教育资本无序扩张。目前,“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难点在学生方面体现为课外补习负担能否真正减轻、多样化需求能否真正得到满足、学习力和发展力能否得到提升;在教师方面体现为工作负担有可能加重、心理负担有可能加剧、角色负担有可能加码;在提质增效方面体现为课后服务覆盖面不广、实效性不强、监管力度不大等问题。探析“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进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筑牢“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以教师为主体”,提升教师对课后服务参与黏性和创造性;坚持以“双减”为契机,切实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关键词:双减;课后服务;中小学生;难点;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