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学刊》2023年第2期目录&摘要
信息来源: 求是学刊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3-04-29 浏览次数: 10
□ 时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韩秋红 数字资本主义视域下的异化劳动批判与共产主义构想 郑 端 陈 瑜 人民概念的消解、激活和重构 ——当代西方左翼激进民主理论的三条路径 □ 文化哲学研究 周来顺 20世纪西方哲学阐释文化内涵的五种理论范式 高一品 丁四新 帛书《道原》《淮南子·原道》《文子·道原》的道论思想新探 ——以“无”和“一”两个概念为中心 □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任保平 张 倩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高质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要求和实现路径 盛煜辰 张润琪 沈 瑶 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的国际比较与决定因素研究 □ 经济理论与现实 孙 贺 贲 放 新中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 许晨曦 孟大虎 国有企业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模式构建与行动策略 □ 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关保英 侯佳丽 行政程序理性研究 温泽彬 周大然 论区域协同立法功能定位及其实现 □ 新兴权利法律问题研究 董新义 论个人信用信息转移权在我国的应用:理据与规制 姬蕾蕾 企业数据纠纷的裁判规则研究——以数据类型化为视角 □ 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 本期专题:两汉魏晋文学研究 马 言 学问所系:汉大赋的文本建构 王洪军 繁缛富艳:汉末魏晋易代文学的才情底色 张奎志 李国政 从“士风”到“市风”:魏晋与明清士人“狂放”风貌比较
本期论文速读
求 是 学 刊
数字资本主义视域下的
异化劳动批判与共产主义构想
韩秋红
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形式由雇佣劳动向数字劳动变迁,致使劳动与资本对抗性关系在形式和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并体现为四重维度。其一,劳动产品的异化维度:“用户与数据-流量的异化”。其二,劳动过程的异化维度:生产领域与休闲领域的界限消弭。其三,劳动者类本质的异化维度:数字技术、智能算法的监控规训。其四,人与人的异化维度:虚拟身体与数字鸿沟产生。基于此,当代西方左翼指认新的革命主体,构筑政治联盟的共产主义新方案,然而其对马克思相关学说的改造也暴露出诸多弊端。事实上,只有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中才能实现对数字异化劳动的真正扬弃。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共产主义
求 是 学 刊
人民概念的消解、激活和重构
——当代西方左翼激进民主理论的三条路径
郑端,陈瑜
哈贝马斯的商议民主、拉克劳和墨菲的竞争民主与奈格里的诸众民主是当代西方左翼激进化民主的三条代表性路径,它们都将解决西方民主危机的答案聚焦到了重新定义人民主权的“人民”。在哈贝马斯那里,“人民”消解于法律规定的程序之中,以一种强调主体间性的“交往权力”来打通民意与政治合法性的通路。与之相反,拉克劳和墨菲恰恰是要激活“人民”以争夺权力的空场,形成不同政治计划之间不断竞争的有活力的民主。而在奈格里那里,具有同质化危险的“人民”被重构为无法化约的“诸众”。这些激进民主理论的离散尝试也是阶级斗争被放弃之后左翼政治道路上的分裂。文章试图以“人民”为切入点解读三种激进民主理论,评价其积极意义及其限度。
关键词:
激进民主;人民;商议民主;竞争民主;诸众
求 是 学 刊
20世纪文化哲学的典型范式及演进趋向
周来顺
近年来,文化哲学研究在取得诸多成就与共识的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所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这种延缓甚至阻滞的成因,很大程度上基于文化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所遭遇的困境,尤其是对文化内涵、文化模式、文化转型等基础性问题的理解。唯有对文化内涵等文化哲学元问题展开深入的前提性批判,才能进一步推动文化哲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化。对文化内涵的不同理解,也就决定了对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特别是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差异。通过研究力图阐明作为一种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的文化核心是“人化”,是将人“文化”化,是自觉非自觉地、历史地建构起的“人的形象”。作为实践活动产物的文化彰显了人的创造性、超越性、实践性维度,塑造的是美德的人、自由的人、完整的人之形象。而以此文化内涵为根基所建构的文化哲学,指向的并非是诗者的呓语,而是现实世界的实践。文化哲学是“文化的乌托邦”,这种乌托邦并非奠基于虚幻的乌有,而是基于现实的实践,其生命力就在于对人与社会完善性的超越性追求与历史性实践。
关键词:
实践;文化;价值;乌托邦;文化哲学
求 是 学 刊
帛书《道原》《淮南子·原道》
《文子·道原》的道论思想新探
——以“无”和“一”两个概念为中心
高一品,丁四新
帛书《道原》和《淮南子·原道》《文子·道原》是三篇反映道家道论思想的重要文献。首先,这三篇文献从本体论的角度对“道”做了深刻论述,肯定“道体”具有“无”与“一”的特性;不过它们的具体诠释又是有差别的,如“无”有“虚无”,“一”有“统一性”“唯一性”和“本原性”的涵义。其次,这三篇文献都从“道用”的层面来展示了本体之“道”,但其如何展示有差异和侧重,如对于“道用”之“无”的诠释即有“虚无”和“无欲”两种。归纳起来看,这三篇文献所反映的早期道家的道论思想在宏观上是大体一致的,但亦有一定的差别、变化和发展,其中从帛书《道原》到《淮南子·原道》的间距较大。
关键词:
道;道原;帛书;《淮南子》;《文子》
求 是 学 刊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高质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要求和实现路径
任保平,张倩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要立足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建设高质量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高质量数字基础设施是以数字前沿技术与新能源为基本组成,是具有创新性、集成性、普惠性和互联互通性的基础设施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高质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要求体现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结合的创新属性,以全局视角进行统筹布局的协调属性,节能环保的绿色属性,为国际标准做出积极贡献的开放属性,以共享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共享属性。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需要进一步从指导思想、战略、资金与创新几个基本维度出发对高质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路径规划与政策支持,为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战略路径
求 是 学 刊
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的国际比较与决定因素研究
盛煜辰,张润琪,沈瑶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国在推动服务贸易数字化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的新型式。论文利用2014—2021年间OECD发布的数字服务贸易限制指数(DSTRI),比较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限制程度水平及变化趋势,并基于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框架,对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决定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近年来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在总体上有一定上涨趋势,限制措施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与连通领域;数字服务贸易竞争力更强、数字基础设施更完善、经济自由度水平更高和与其他国家文化差异更小的国家倾向于设置更低的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分别对基础设施与连通、电子交易、支付系统、知识产权和其他壁垒五类限制措施进行回归,并按国家发展水平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组检验发现,数字服务贸易限制措施的决定性因素在各子类中存在较显著的异质性。
关键词:
数字化发展;地方债务风险;财政透明度;金融分权
求 是 学 刊
新中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
孙贺,贲放
劳动关系是依靠相应的协调机制维系运转并保持稳定和有序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嬗变,呈现显著的逻辑张力:从动力构成上看,遵循着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与市场自发的诱致性变迁相统一的演进逻辑;从生发变量上看,贯穿了外生性嵌入与内生性进化相结合的演进逻辑;从结构形态上看,表现为构造性重塑与迭代性演进相得益彰的演进逻辑。这三个方面的演进逻辑,是理解新中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演进的坐标系,新时代改进、优化和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既要观瞻历史中积淀的逻辑框架,又要以此为基准加以把握,不断推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关键词: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逻辑演进;基本经验
求 是 学 刊
国有企业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模式构建与行动策略
许晨曦,孟大虎
如何全面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强化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理应也能够勇担创新重任。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协同创新的内涵与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从逻辑上展现了国有企业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国有企业协同创新的可行模式。最后,结合政府和技术层面的关键因素,提出保障国有企业协同创新效率与效果的关键行动策略。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推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关键词:
国有企业;协同创新;内涵逻辑;可行模式;行动策略
求 是 学 刊
行政程序理性研究
关保英,侯佳丽
理性的行政程序要求其在制度设计及运行中必须遵循行政法治的精神,注重行政相对人权益保护,以追求效率作为内在价值等。实践中将行政程序虚无化、绝对化、脱节化和苛刻化都是非理性表现。为此,应当合理定位行政程序,把它作为工具性要素附着于公平价值;通过行政程序典则化,对目前分散的行政程序规则予以整合并进一步规范;设计行政相对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深度参与的行政程序规则;建构行政程序运行的监督体制机制,以矫正非理性行政程序;将行政程序运行的效果和结论交于司法程序最终裁判。
关键词:
行政程序;非理性表现;理性化要求;法治推进
求 是 学 刊
论区域协同立法功能定位及其实现
温泽彬,周大然
学界对区域协同立法制度已有诸多研究,但鲜有文献对区域协同立法的功能定位开展专门研究。188体育_篮球比分¥app平台官网协同立法功能性质,理论研究长期存在将区域协同的“国家政策”视作“立法功能”的认识误区,给协同立法理论与实践工作带来困惑。区域协同立法功能定位的界定,应坚持以国家政策为指引,以《地方人大组织法》所确立的“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为前提,明晰地方协同立法权限范围,并将区域协同立法功能界定为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基本方向。围绕上述区域协同立法功能,区域协同立法机关应在“功能最适原则”指引下,针对法制资源整合、利益协调、社会统筹等领域分别采取相适应的立法策略,包括完善优化区域利益分配机制、分步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具体方式,来加速推进区域协同立法纵深发展。
关键词:
区域治理;协同立法;功能定位;实现路径
求 是 学 刊
论个人信用信息转移权在我国的应用:理据与规制
董新义
个人信用信息不仅具有人格价值,还蕴含着重大的财产价值,已经成为新时代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个人信用信息基于个人信息转移权应用于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我国有必要借鉴域外开展个人信用信息转移以发展相关产业的实践经验,为此需要构建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转移法律制度以作为支撑和保障。个人信用信息转移法制化的方法和路径为:通过修法或法律解释的方法,将信用信息纳入《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民法典》中个人信息的范围;完善个人信息转移权制度,将个人信息转移权纳入《民法典》第1037条个人信息决定权体系,以确保该权利得到《民法典》的保护。同时,应对征信业法规中的信用信息概念加以完善,新设本人信用信息管理业,并确立准入标准和营业行为规制。以此为开端,推动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期待未来将个人信息转移权扩张应用至188体育_篮球比分¥app平台官网:行业,以数据共享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信用信息转移权;信用信息;数据可携带权;数据共享;本人信用信息管理业
求 是 学 刊
企业数据纠纷的裁判规则研究
——以数据类型化为视角
姬蕾蕾
数据技术的发展对数字社会的渗入使数据进入法学研究的话语体系,数据的流通与共享是数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当前,数据之上承载多元利益,导致多方主体的冲突不断,因而确定数据共享的权益边界是化解矛盾的关键。在此意义上,将现象转化成规范的路径在于实践,企业数据作为新兴的权利客体,其内涵的抽象性与外延的不确定性造成在司法实践中侵权责任判定的困境,难以有效划定多方利益的价值位阶。类型化的分析方式有助于限定企业数据的保护范围、区分企业数据的具体类型,克服其抽象性与不确定性的弊端。具体而言,以现有司法案例为基础,以数据价值生成机制为导向,以权利客体为主要标准,可将企业数据纠纷分为侵犯数据集合完整性与侵犯数据产品独立性,再以侵权行为为辅助标准进一步考察两类数据纠纷的裁判基准与侵权责任,以期为立法完善企业数据保护体系奠定实证基础,为司法裁判企业数据纠纷提供理论指引。
关键词:
企业数据纠纷;类型化;数据集合完整性;数据产品独立性;裁判规则
求 是 学 刊
学问所系:汉大赋的文本建构
马言
汉大赋假设问对、虚阔铺陈、博物胪列的文体特点之形成,有得于先秦诸子学说、纵横之谈及汉代经学系统的润泽,彰显大赋创作的学问所系意涵。赋家基于类思维,于赋中以类相从铺叙物事,体察物类情志,进而以夸饰技法,拈来远古神话和四方奇物,创造凌铄于现实的想象世界,最终落实到字词的繁难,名物敷写、物态形容的同形衍复,或因声造形,乃见学问。以致后世论赋必称才学,递相仿效汉作,竞技炫才,诗词创作也以学问为本,于宋代形成“以学问为诗(词)”的创作潮流,具有开创范式的意义。
关键词:
汉大赋;学问;文本;语用;范式
求 是 学 刊
繁缛富艳:汉末魏晋易代文学的才情底色
王洪军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建安时期,曹操三次发布求贤令,打破了汉代以道德文章为标准的程式化人才选拔方式,大量辞章氤氲而又个性鲜明的文人脱颖而出。曹操、刘备、孙权政治集团,尤其是在曹氏父子麾下,聚集了众多擅长文学、辞采斐然的士人,由此形成汉末三国以文采见长而精彩纷呈的文学画卷。三家归晋,能够和敢于入洛仕进的“亡国之余”,唯可凭借的即是自身的才学,而个体的才华和能力大多体现在文辞富艳、辞采华美、深情低回的文学创作乃至文学风格上,由此出现了晋世群才雕采饰藻、挺拔峻峭的文学特色。时代不幸诗家幸,汉末魏晋易代的人才流动,因才情为文学,呈现出传统中国文学史上色彩斑斓的文学景观。
关键词:
汉末魏晋;易代;才情;富艳;辞采
求 是 学 刊
从“士风”到“市风”:魏晋与明清士人“狂放”风貌比较
张奎志,李国政
在中国文化史和美学史上,魏晋与明清的士人都有种“狂放”的风格。这两个时期士人的“狂”都是群体性的,并不属于单一的个体行为。但两个时期士人的“狂放”又各具风貌。魏晋士人的“狂”体现的是“士风”,展示的是一种士人的风采,具有审美的特征。明清士人的“狂”则呈现两重性:一方面,继续延续着古代士人的风貌;另一方面,又带有鲜明的世俗色彩,呈现与商品社会相适应的市俗风貌。魏晋和明清士人的“狂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历史变革,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
魏晋士人;明清士人;士风;市风;狂放

